各市经(信)委,省节能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节能工作新的起步之年。为了确保“十二五”开局之年全省节能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省“十一五”节能工作进展情况,我们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了《2011年全省节能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三月一日
2011年全省节能工作要点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相关决策部署,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节能目标责任、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实施节能重点工程项目、促进节能技术进步、狠抓重点企业用能、强化节能政策激励、加强节能专项督查等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2010年底全省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 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2%的节能目标,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进入工业化跃升期、城镇化加速期、节能环保攻坚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能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节能降耗工作面临新的巨大挑战。2011年全省节能工作必须按照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在优化结构、技术进步、长效机制、法规标准、市场化手段等节能途径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创新。
2011年全省节能工作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跨越为主线,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把节能工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以标准化手段和市场化机制作为节能工作新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在目标责任上,由单一的能耗强度控制向能耗强度控制和能耗总量调节转变;在实现途径上,从偏重技术节能向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并重转变;在政策措施上,由注重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等市场化手段转变。
预期目标: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
2011年全省节能工作重点:
一是完成“十二五”节能规划编制工作。在全面认真总结“十一五”节能经验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和我省“十二五”规划具体要求,紧紧把握建设山西国家资源性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契机,研究提出全省“十二五”节能工作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编制山西省“十二五”节能规划。同时,紧密结合我省实际,编制煤炭、焦化、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主要耗能行业的“十二五”节能专项规划。
二是进一步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继续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制。推动建立主要耗能行业、相关部门节能工作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节能目标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由地区、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组成的节能目标考核评价综合体系。
根据国家下达给我省的2011年节能指标,科学制定各市“十二五”及2011年节能指标分解计划。做好各市级政府和省“千家”企业“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的现场评价考核工作,考核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告,落实奖惩措施。
组织召开全省节能工作表彰大会,全面回顾总结“十一五”,展望部署“十二五”。对在“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突出和在节能领域有特别贡献的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三是建立完善节能长效机制。加强对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运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节能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形成节能工作合力;以能源利用状况、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等为重点,组织开展对市(县区)、重点耗能行业、重点用能单位和相关部门等日常节能监督监察活动,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继续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严格抑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限制高耗能产品出口;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调度跟踪,实施动态监测;建立节能预警调控的常态化机制,利用实施节能预警调控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高耗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或节能改造和技术进步。
四是大力推动节能技术进步。加大节能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重点开发和推广重大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等。2011年在煤炭、冶金、焦化、建材、化工、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推广应用1000余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培育和扶持一批节能技术、节能工作实效突出的示范园区和大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
加快建立我省节能产品认证制度,通过认证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扩大节能产品生产和销售,提升节能产业水平。
五是积极培育节能环保型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创新为核心,适应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的新需求,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托一批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重点开发推广一批高效节能技术装备、清洁技术和高效节能产品等,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发展一批自主品牌的节能产品。
六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协调发展。按照“七条路径”的思路,以结构调整作为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促进工业生产集约化、发展高端化。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工业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内部结构;大力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低耗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促进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
七是抓好重点企业用能管理。2011年企业将由“十一五”的“自愿性”节能向“强制性”节能转变。对工业领域的重点节能技术按行业进行筛选、梳理,使重点节能技术与重点用能企业 “对号入座”,强制性推广节能先进适用技术,要求重点用能企业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必须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将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重点工程实施情况纳入2011年节能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内容。
在主要耗能行业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扩大能效对标范围,在行业内树立一批能效标杆企业。研究实施重点耗能行业“领跑者”能效标准。提升重点企业节能管理水平,逐步实现重点企业月度能耗数据网上直报。定期开展重点企业用能审计,查找能源利用薄弱环节,挖掘企业节能潜力。在重点用能企业中开展节能班组建设,加快推行节能义务监督员、能源管理师制度,在2到3年内培训能源管理师2000人以上。
八是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研究能耗强度控制由能耗强度控制和能耗总量调节转变。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警机制。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评估和审查程序,加强监管,从源头上严控高耗能项目新增能耗。通过控制总量、把住增量,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
九是加快建立节能管理体系标准。制定完善重点行业、主要耗能产品地方能耗限额标准和能耗监测方法,发挥标准手段作用促进节能。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制定行业实施指南,在重点用能单位推广应用能源管理体系。加快制定不同行业通用耗能设备节能监测标准体系,推动耗能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步建立完善的行业企业节能管理体系标准。
十是加快推进节能法规和市场化机制。修订出台《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做好《山西省节能监察条例》、《山西省固定资产节能评估和审查条例》前期立法调研工作。继续推行基于市场化运作的合同能源管理、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效评价体系,2011年在全省发展100家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重点培育扶持5~10家销售收入过千万的节能服务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化节能综合服务体系。
十一是深入推进其他领域节能。突出抓好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服务业等领域节能。推动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加快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发展节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严格执行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优化客运线路,提高实载率。强化公共机构节能,推进既有高耗能机关办公楼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继续推广应用节能高效照明产品。鼓励发展经济型酒店,大型商场、超市等制定严格的照明和制冷采暖标准。
十二是加强节能能力建设。2011年制定节能能力建设实施方案,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市、县两级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节能监察机构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县级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推动全省各市全部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县级基本建立节能监察机构,并明确市、县两级节能监察队伍的职责划分和执法内容,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装备。
十三是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依法淘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和工信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要求,认真制定2011年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调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提高淘汰标准,扩大淘汰范围。抓好高耗能落后电动机、锅炉等机电设备淘汰改造。进一步完善淘汰落后产能补偿机制。
十四是强化节能宣传、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节能知识,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宣传节能法规政策,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加强对各级政府节能管理人员、节能监察执法人员、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人员的节能培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节能领域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媒体宣传、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全民联动的节能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