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新路径“柳暗花明”
——聚焦运城“合同能源管理”
本报记者 杨红义
“人家投资,我受益”
电梯运行随人流量变化而自行调整,商场照明度没降低,电费反而减少了……不久前,运城购物中心对其所属的超市、地下停车场等场所进行了扶梯和照明节电改造。
“改造前,我们采用的是电感式荧光灯,供电电压普遍偏高,由于照度过剩,灯具所产生的热量也需要空调来消除,造成了电能双重浪费。通过节能改造,商场每年的用电量从87.12万千瓦时降至69.78万千瓦时,每年仅电费开支就减少近20万元。同时,照度品质也大大提高,购物环境随之改善,真是一举多得。”该中心总经理王明德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节能改造的费用有30万余元,却没有花费该商场一分钱。原来,改造前,该商场与我市一家节能公司签订了节能改造协议。双方约定,由节能公司制订改造方案,并进行设备安装。此后6年,购物中心只需每年将节约出来的部分电费用于支付节能改造的费用。
“人家投资,我受益,对企业来讲真是福莫大焉。”王明德说。
方兴未艾的新机制
运城购物中心实施节能改造的模式,源于新时期一种全新概念的节能机制——“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就是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一种基于市场的、全新的节能项目投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在西方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1997年,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登陆中国。截至2009年,全国已有节能服务公司502家。2003年至2009年,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在我国的投资额从8.51亿元增长到195.32亿元,年投资增幅达68.6%。
合同能源管理因为能大大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从而可以有效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动力,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近年来,我市河津、稷山、芮城等市县实施的城市路灯照明节能改造工程,闻喜银光镁业集团所辖的“华盛”、“征帆”、“阳隅”等公司所实施的节能工程等,都是“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运行的成功范例。
“2006年,我公司投入4000万元,对新型还原系统反复测试。到2007年,干脆把38台老炉子全部拆掉,改建新型还原炉,企业搭上了全部老底,差点就关门了。现在有了‘合同能源管理’,我们的节能改造再不会如此艰难了。”闻喜县宏富镁业的副总经理张水合说。
新路径“柳暗花明”
多年来,尽管全国合同能源产业发展迅猛,但我省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我市这方面的企业更是仅有两家。
英亚体育娱乐(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官网是我市最早从事节能服务的企业。自2007年以来,该公司已为9家企业实施合同能源改造。该公司总经理姚红林告诉记者,当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契机,为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这个新产业面临的发展环境却不容乐观。诸多困难中,融资难最为突出。在项目运作之初,节能公司需先期提供启动资金、设备及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揽子服务,到后期才能回收投资。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项目融资。就该公司而言,常年资金缺口在1000万元以上,致使发展举步维艰。此外,由于缺少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节能效果的评估也是一道难题。
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节能服务公司将获税收减免;6月,财政部出台新政,将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合同能源管理补贴……随着近期密集出台的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扶持政策,运城的“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即将沐浴着各项新政的及时雨,在转型发展中大显身手。